今天应用共识分析框架分析一下 EOS
- 从进入方式上看,参与者需要竞选超级节点,进入超级节点名单才有机会参与共识,其中获得用户投票值最高的 21 个超级节点是区块生产者,其他超级节点作为候选。
- 从出块选择上看,EOS 采用 DPoS 算法,出块顺序做过多次变更,从最早的轮询到后来提出随机选择,最近为了适应 0.5 秒的出块间隔,采用区块生产者协商的方式确定出块顺序,以最大程度上减少网络延迟。
- 从共识方式上看,EOS 摒弃了原先的见证人机制,转而采用 BFT 算法,使得区块确认时间从至少 45 秒(3 秒出块)缩短到了大部分情况下 1 秒左右(0.5 秒出块)。
- 从退出方式上看,区块生产者的投票值跌出前 21 名,将转入候选名单,如果超级节点在 24 小时内均未产生区块,将跌出候选名单。
- 从一致性和活性上看,EOS 能容忍不超过 33% 的区块生产者作恶。
- 从延迟上看,EOS 的延迟为低,多数情况下仅需 1 秒即可完成交易的确认,这得益于其相对中心化的设计和超级节点强大的配置。
- 从带宽效率上看,EOS 的带宽效率为高。EOS 的带宽有一部分用于传输 BFT 的共识消息(如提案和投票),但是一方面 EOS 的区块生产者不多,另一方面这些区块生产者的带宽资源非常丰富,因此共识消息在带宽消耗中的占比非常有限,所以 EOS 的带宽效率还是很高的。
- 从节点数量上看,EOS 的节点数量是低。EOS 的区块生产者数量固定,只有 21 个。